「創意教學」團隊由影片播放順序分別為:
1. 高雄港和國小──「動口動手玩天文」
當講授性的知識變成操作性的知識,它們才有了深刻的意義。
「我們期待孩子不必是xx學家!
但卻可以去體會xx的美感......」
教育者的角色應該是一位仲介者的角色。
如何讓小朋友觸摸到那些束之高閣的美麗知識,消弭距離,
一直是鄭文光老師想做的;
而透過「班群」以及單元老師跑班制的方式,由天文所碩士學歷的鄭老師帶頭,
港和國小的自然科學老師們一起設計出一套完整、有趣、
每位老師都可以各司其職的天文探索課程。
然而過程中,
如何切分老師的工作?
如何去找到那些有趣的構想呢?
2. 台中社口國小──「社口藝術地圖」
美感教育
不是
在比你的捏土厲害、還是我的畫圖厲害?
是希望人們能夠在作品的產出與心意的表達之中
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人
「不必完美,但求完整」
台中縣神岡鄉社口國小的老師們,
帶著孩子從校園出發
探訪地方的故事與特殊的風土民情、
繪製藝術地圖
後來,美感教育就不再只是「勞作」而已了。
「學校其實也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」
3. 新竹光武國中──「大自然教室」
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,200多座
談海洋、談河谷......
有人說,沿著北回歸線繞一圈
就像是繞著戒指的環上走
台灣就是這圈戒指上的鑽石。
這裡,才應該是教室的想像。
「人和土地的記憶,不是教室可以體會的」
「你們一起走過的那些一草一木,
將來都會變成你和他的故事......
這樣的孩子他就在你的身邊不會離開了」
新竹市光武國中的老師們帶著孩子們實際走進高山、溪谷
「透過這種方式,孩子們對大自然、對台灣這塊土地
自然會有一種感動與敬畏之心」靈魂人物林茂成主任說道,
這些記憶都會內化成為孩子們將來自我督促、面對困難的品格力量。
不僅如此,
光武國中和社區之間的發展也越趨緊密
每天登合歡山不再只是校際盛事,
而漸漸變成一個交流平台
漸漸形成強烈的認同
漸漸將各方的力量攪在一起......
4. 桃園閱讀教育團隊──「當閱讀遇到品格」
當我們透過閱讀
將品格的力量交至孩子們的手上
我們發現,孩子間常見的衝突自然而然地減少了──
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是非對錯的分際,而可以自己約束自己。
以桃園北門國小為核心
一群國文教師們組成跨校閱讀小組
透過古典文學中
人物個性鮮明、故事性強、事件互動充足的傳奇小說
例如西遊記、水滸傳等等較活潑容易入手的文本
尋找品格教育的素材,並藉此從小培養閱讀的樂趣。
但如果只是讀→寫→讀→寫......
學生很容易就對閱讀與書寫產生排斥。
閱讀課常見的教學困境,
北門國小的老師們如何解決呢?
(後記:
隨著年齡漸長,孩子們閱讀的文本也必須更「複雜」才行,
不能只有單純是非判別的討論。
關於道德兩難、關於人和人之間的同情與理解、
關於潛藏在社會環境中的壓制與無奈......
除了「品格力」,後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包容力
才不會變成一個專斷蠻橫而不自知的人)
5. 澎湖馬公國中──「創意練習曲」
「教師的年齡層要學會降低。你要去看他們的想法」
老師可以沒有創意沒關係,
只要你可以教他們方法,如何出新意於法度之中
只要你可以隨時保持迎接創意的開闊......
紙飛機創作、玩具製作比賽、
班際醜舞大賽、
音樂課可以組團、
歷史課可以是「如果當時有報紙」的有趣作業......
「創意」到底該教些什麼呢?
「創意教學」應該設立什麼樣的目標呢?
我們如何驗收「創意教學」有無達成目標?
又,似乎飛揚不受控制的「創意課程」,該如何妥切地鑲嵌入學期的課程進度呢......?
6. 台北中崙高中團隊──「數學救火隊」
製播數學自學檔案
每個人可以調整個人的學習步驟
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
高中數學的「難」,常常是難在它越來越抽象無法理解。
透過電腦製圖作為教材、
實習老師製播單元教學影片、
將數學重補修的考試化為團隊合作解題競賽的「數學遊戲」......
中崙高中的數學教育,
竟意外走出一條友善的學習道路。
中崙數學科題庫線上測驗http://163.21.114.65/team/index.htm
【心得】
透過這個紀錄片,我突然可以理解十二年國教所期待的是什麼樣子的理想,也突然,對於決策者多了一點信心。教育究竟是什麼?「為了『我的孩子要進第一志願』?我覺得這是學校一件很不真實的事情」新竹光武國中的林茂成主任在紀錄片中這樣說道,我也不禁懷疑起來,在這個的基測大盾牌下,傳統正規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讓學生們錯過太多美好的、更值得探究的事情?在看紀錄片的時候我不斷在羨慕著,啊,如果當初我也遇到這樣好的老師們、上到這樣深刻的課……,我還會是今天的我嗎?
大家都知道現今台灣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,其中之一是其幾乎淪為為「升學」服務;適性學習、多元價值並存、教育資源均等……,這些也都是所有教育者念茲在茲的問題,這是大環境的,這是需要長遠時間來改變的。大環境的問題會單純因為義務教育從國中延長到高中就解決嗎?我想並不是這樣子。但是從十二年國教所提到的「發展特色高中」,倒是聽見了改變大環境的可能。「發展特色高中」所企望的理想狀態──以發展特色學校的多元價值學習,取代以單一考試價值取向的教育環境想像──「實踐」在這六所學校中似乎不是痴人說夢的空想。如果每一間學校,最後都可以建立一件讓他們引以為傲的、傾注心力的「特色」,我想對於學生來說,那才更是可以帶著走的禮物吧。
【延伸閱讀】
【學者】教育就是不要複製 ◎黃武雄
【學者】教改 不必是為自己孩子 ◎朱敬一
【學者】列出時程 啟動12年國教 ◎李丁讚
【反方】明星高中私有化 國教大躍進?
【反方】菁英高中存廢各界尚無共識 教長:現在推12年國教不負責任
【反方】十二年國教 不宜貿然實施
【維基】「台灣教育改革」條目
【文章】學校該做而且只做這兩件事 ◎黃武雄(必讀!)
【網站】我要十二年國教
【文匯】為什麼要十二年國教?
【新聞】十二年國教相關新聞、評論匯集